潜心研发-做华夏文明传承者

作者:Q葩小玉 2017/11/3 14:55:12 阅读:

走进HK-香港地铁导视三种宋体背后的故事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2.jpg

无论品牌还是站内路牌,港铁一系列中英双语文字设计(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ypography)自 1979 年通车起便世界知名。其中对明体的广泛运用,至今也特立独行于其他汉字使用国家。

港铁明体的传统

为什么当年的地铁公司选用明体作为主字体呢?就这笔者曾经问过恩师、也是当年地铁公司开创初期内部设计师之一的柯炽坚(Sammy Or)老师,他表示已不可考。但是这一决定延续至今成为一优良设计传统,却是值得我们去细看观察。 与地铁合并成港铁前的九广东铁,也有使用明体的传统。1980 年代电气化后,港铁的站牌一律更改成「白底黑字」,字体则用上结构较方正、笔划圆润肥厚的明体,至今在大学站洗手间、或新界沿线部份老站的标牌可以看到。其至九十年代初风格转向「蓝底白字」、后期又聘请英国 Dalton Maag 公司设计无衬线西文字体 Casey,最终在两铁合并敲定下跟随地铁公司的设计归为同一套品牌、路牌法则。

明体在品牌、路牌运用的好处

近年黑体大行其道,大众追求现代与新颖感,明体古雅、友善的优点在三地一直被大众忽略。明体长期欠缺新的风格和表情,又受「新细明体」「老宋」「匠体字」等负面印象的影响,其天份一直被埋没。 事实上,明体造型出众、笔划的粗细与汉字造形天生便相配;粗细对比所营造出的版面表情,也比黑体有趣而吸引人。在印刷品上,明体内文字重适合内文编排,粗体则可以用在语气强化和标题之上,营造优雅的文化氛围。在路牌上,除观感优雅外,优良的明体设计能够提供高辨认性,笔划粗细的变化可以抵销路牌背光所造成的光晕错视,要比黑体更清晰、更好辨认。

「地铁宋」是一个模糊概念

笔者曾有朋友慕名而来拍摄「地铁宋」的照片,但「地铁宋」在今天却是一个模糊概念。笔者单在金钟站已经拍到四套分别属于不同字体家族的「宋体」。从历史看,地铁也从来没有一套固定的明体在用。近期被纳入「地铁宋」范围的,计有:

华康俪宋体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3.jpg

车门旁边「请勿将手放在门边」的俪宋体警告字句。

无论品牌还是路牌主要字体,港铁新的印刷出品都已经转换成「俪宋体」。

「俪宋体」是柯炽坚的在 1980 年代末开发、全球第一套完全由 Post 技

术开发而成的中文字体;港铁现用的中字重(Medium)于 1990 年代中期由华康推出发行。

「俪宋体」的设计概念强调空间结构均称、「行气」强(一气呵成感)、笔划圆润,像卫夫人「坠石」形容的水滴式点划,营造出一种高度中性感觉,基本适合何用途使用。圆润的外表恰巧可以将路牌光晕抵销,加上造形中性,放在港铁站牌上竟有一种刚好的感觉。

蒙纳宋体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4.jpg

「用心扩展铁路建设更好香港」一段为蒙纳宋体。

「蒙纳宋」是最新加入「地铁宋」阵营的明体,于 1980 年代初期、也是由柯老师领导香港蒙纳字体公司开发。 「蒙纳宋」日常多见于港府公文、报纸杂志等印刷刊物。港铁多将「蒙纳宋」用于站内楼梯贴纸、或个别维修、更新标示,与「俪宋体」混用。 「蒙纳宋」的根源,来自俗称「上海宋」、由上海字模一厂于 1960 年研究发的金属活字字稿。笔划由柯老师更改成适合香港字体规范使用的部首。最突出的,莫过于粤语俗称「撑艇仔」的楷化「走之底」部首,乃柯老师首创。

港铁沿线月台金属字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5.jpg

柯炽坚老师设计、修改的金属字牌。

港铁沿线月台的金属字是柯老师在地铁公司工作时修改照相排字字体而成的作品。1970 年代末电脑还未有普及,Post 技术还未发明,当时在香港通用的照相排字字体并没有可以放大成月台柱子上适用大小的字体可用,加上需制作香港地名用字,作为公司内设计师,柯老师便根据康熙字典笔划标准,亲手修正日语明朝体字体的笔划,横划的粗细也是下苦功之处。部份字体横划的小三角近乎变形成圆型,是照相排字机将字体过份缩放的印记。柯老师并不满意这作品,却为今天香港人、游客所津津乐道的设计。

真正的「地铁宋」?

观察中,也发现「地铁宋」有着其他变体,结构风格也与柯老师的设计不同。不知道其实际名称下暂以数字命名之:

地铁宋(一号)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6.jpg

观塘沿线的「地铁宋」(一号)。可见「统」字的竖横钩划、「樽」字的直钩较圆润有肉。

「地铁宋一号」该是最为一众地铁列车迷、香港人所津津乐道的设计,也是传说中的「MTRSong」字体。钩划尖锐锋利,回笔处设计夸张、爽直而具设计感,风格出众。「地铁宋一号」是为标题用途而生的明体。这设计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观塘线一带月台墙身的警告字样偶然看见。由于「地铁宋一号」是照相排字字型,除了今天使用十分困难外、缺字也是一大问题。所以港铁近年已取俪宋与蒙纳宋方便制作,逐步废弃「地铁宋」一号。

地铁宋(二号)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7.jpg

笔者最喜欢为「地铁宋」(二号),感觉很能代表香港的性格。

「地铁宋二号」是一号的变体。其特色为比一号更为刚硬,去除无谓的修饰,也是笔者的心头好。 「二号」多见于港岛线、东涌线一带玻璃幕门顶上的路径指示,以及旧英制车身内的路径指示灯跟贴纸标记。

地铁宋(三号)

mp61689137_1456992201554_8.jpg

较有书法影响的「地铁宋」(三号),可留意其点划跟直钩划。

「地铁宋三号」笔划圆润、充满书法感,无论点划、直钩笔划都带有墨水造形,表情与「地铁宋一号」相近,笔划风格却完全不同。 「地铁宋三号」没有特定出现地点,笔者至今发现多出现于垃圾桶标记、幕门前贴上地上的警告纸,用途相对较飘忽。

资料补充:明体 vs 宋体?

明体与宋体是 100% 相同的字体风格,只是称呼习惯上的分别。 明体的称呼来自日本对这一类横细直粗、造形方正的「明朝体」称呼。 「明体」的风格来自明代「匠体字」,刻字匠们为加强制作效率,所以将横直笔划统一粗细,方便刻制。这无论在造形风格指事、还是历史指事也更适合。 在中国,则自清代民间便早有约定俗成称呼这种横细直粗风格为「老宋」,直至六十年代大量造字,制作出宋一、宋二体标准字,便正式定名这风格为「宋体」,指事这字体的最远来源:宋。 可是,这称呼在逻辑概念上有谬误。 宋代的雕板书体,无论制作方式、风格跟性质也与「宋体」迥异,要称呼「明体」为「宋体」无疑是忽略了由宋雕板至明代「匠体」一段变化期。


标签 :

上一页:

下一页:

用户故事栏目更多内容: